N特约记者 诸云冰
提起片警,也许给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平凡。可正是这些平凡的人通过平常一点一滴的工作,维护着一个个社区的安全稳定。
9月29日上午,笔者来到秀洲区公安分局王店派出所建设警务区,见到了警长王春燕。王春燕今年27岁,在王店派出所已干了3年治安工作,去年11月份调到建设警务区当警长。由于前一天晚上发烧,他的嗓子略显嘶哑。当笔者问他刚值完夜班又在发烧、白天再工作身体能不能吃得消时,他笑着答道:“身体不太好可以撑着,但今天的工作还是得做好,这是我的责任。”随着这几句简单朴实的话语,警长王春燕开始了一天的日常工作。
9时50分,王春燕来到了警务区对面的建设集镇建设居委会。居委会的工作人员笑着说:“又过来了,最近附近没有啥异常情况,上次拿来的有关防盗防抢防诈骗的宣传单也都发完了,你就放心吧。”
10时10分,王春燕从居委会出来后又走到附近一群正在聊天的老年人身旁,一屁股坐在地上,拿出记录本就与他们聊了起来。“最近小区里没啥事吧。”“都挺好的,上次那事你给我们解决得也不错,但是一些开饭店的租户把附近卫生搞得不好,你给我们说说吧。”虽然派出所并不是小区卫生问题的直管部门,但秉承为老百姓排忧解难是片警天职这一信念的王春燕,马上来到附近一家开饭店的租户家中,耐心地与女主人交谈起来,劝说女主人在顾及生意的前提下,一定要注意小区内的公共卫生。
10时30分,王春燕开始检查建设集镇龙源路上一家网吧和两家电子游戏室的情况,并让网吧新换的业主重新登记了姓名。
10时40分,王春燕走到一家服装企业门口笑着对笔者说:“我们进去看看吧,他们‘亡羊还未补牢’呢。”原来这家服装公司前段时间放在仓库的面料被盗,接到报案后,王春燕曾让这家公司的经理及时将仓库窗户的防盗栅栏装上,但这名经理却一直未与他联系。对案子放不下心的王春燕决定直接去仓库看看。
11时05分,王春燕来到辖区内建设光明旅馆,检查了住宿登记情况。旅馆老板一见王春燕来了,马上向他反映了一个情况。“王警官,前几天有个住店的人装着钱的短裤不见了,有一个也在店内居住的小伙子随后也不见了,后来在他那里找到了短裤,但钱已没了。”“哪个是他住宿登记的身份证号,我记一下。”“这些住宿登记的信息很重要,像这次的事情,根据这个小伙子住店登记的信息,我们就可以根据信息展开调查,对破案很有用。” 王春燕对笔者说。
11时20分,王春燕来到小旅馆南侧的一住户家中,督促其早点给家养的狗打疫苗。
11时40分,在回警务区的路上,王春燕看到路边菜市场旁一胡同内躺着一名光膀子的男子,他赶快上前探查,但无论他怎样摇晃对方,这名男子也睁不开眼,浑身散发出很大的酒味。无奈之下,王春燕只好翻出其手机,试着拨打上面的号码,没想到电话刚一接通,就传来一名女子张口大骂的声音:“你就喝死吧,不用回来了。”哭笑不得的王春燕与对方沟通了半天才弄明白,原来这名女子是醉酒男子的妻子,对丈夫经常喝醉很是不满。见对方不愿来接,他只好扶着这名男子往所里走,没想到这名男子被风一吹清醒了不少,竟然转身要回家。王春燕怕他出事,便一直将他送到了家门口。
中午吃饭时,王春燕不断接到居民反映情况的电话,忙得他不时放下筷子在笔记本上记个不停。
13时30分,王春燕再次来到自己的管片内工作,一路上仍像上午一样不断有居民热情地向他打招呼,看得出这里的居民与他很熟悉。
14时50分,王春燕来到秀洲区十佳企业——建设龙源公司,一进厂,他就带记者直奔公司保卫科。在办公室,他向保卫科科长询问了近期厂区内外来务工人员的流动情况以及民警到厂里的办证情况。
15时10分,王春燕从厂里出来向南走了没一会儿,就看到两名男子正在大声争吵。王春燕急忙上前喝止了双方。见到身穿警服的王春燕,这两名男子马上老实了不少。经了解,这两人原来是因为走路不小心碰了一下,就争执了起来。王春燕给双方调解后,看着他们分头走了以后才放心地离开。
15时50分,王春燕一拍头说:“我差点忘了件大事。”随后,他来到建设小学内,检查了这里的消防设施,并向老师讲述了一些消防知识。一名老师说:“王春燕对我们小学的消防安全问题很重视,经常来这里看看。”
眼看一天就要过去了,但王春燕还在不断地走访群众,收集信息。王春燕说:“我们建设警务区一共3名民警,管辖的区域是外来人口比较集中的区域,常住人口加上暂住人口有4万余人,大家的工作压力不轻。现在全国公安系统在搞‘三基’建设,而我们片警本身干的就是基础工作,就是要把社区防控工作做好,真心实意地为老百姓服务,让老百姓满意。虽然工作累了些、平凡了些,但看到自己为老百姓解决困难后,老百姓露出了笑脸;看到自己平常认真收集的信息对破案能起到作用,我就觉得累点也值,自身的价值得到了体现。”
N特约记者 罗光强
通 讯 员 蒋丽霞
海宁周王庙派出所转变工作作风,严格执法,热情服务,以一颗真诚的爱心、服务的热心和工作的细心赢得群众满意。
古稀老人晕倒路边
民警和风细雨相助
7月28日,民警接到群众报警,称一老人倒在烈日下已近4个小时。值班民警小蒋迅速赶到现场,发现老人已被搀扶到路边的树阴下,嘴唇干裂,浑身无力,瘫倒在地,老人身上的单衣已被汗水浸透,散发着浓浓的汗味。民警让周围群众倒来一杯水,慢慢地扶起老人,小心地给老人喂水,待老人稍有苏醒后,认真询问老人的姓名和住址,并将老人抬上警车,送回了家。到了老人家后,得知老人的儿子身患骨癌一直卧病在床,儿媳患有糖尿病,行动不便,老人的生活一直无人照顾。民警放心不下,将老人抬上床后,又为老人倒开水,还为老人擦了脸,细心地服侍着老人,走时还不忘关照老人的儿媳:“以后有什么困难就打110,民警会来帮助你们的。”
一对“鸳鸯”成冤家
老沈上门当“红娘”
7月初的一天,民警老沈再次到周王庙镇某村拜访张某、李某夫妻二人。尽管张某手臂还没恢复,但妻子李某体贴入微、细心照顾,一家人和和睦睦,羡煞旁人。
而在一个月前,这个小家庭还吵闹不断。张某是上门女婿,与李某父母住在一起。因经济上的问题,两人多次吵架,一直在闹离婚。6月1日,张某夫妻俩再度吵架,进而动起手来。打斗过程中,张某一拳打在了门玻璃上,大动脉划破,血流如注。后经及时抢救,住院七天,花去1万多元医药费,眼看伤心的人,破碎的家庭,一切已无法挽回。
责任区民警老沈心里有数,这夫妻俩虽然出手重,但心里是想和好的。不过一吵架,就止不住地什么气话都往外说,因而矛盾越来越深,才有了后来流血的一幕。为此,老沈多次上门,竭尽全力挽回这个几近破碎的家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三次调解,夫妻俩终于冰释前嫌,和好如初了。张某笑称,“老沈,你就像是我们夫妻俩的第二个红娘,要不是你,我们恐怕永远也没有机会知道对方有多少关心自己。”
一个由警车护送的生命
7月11日晚11时左右,暂住在周王庙镇亭子桥的丽水籍打工者黄某突发心脏病。当时天色已晚,周围的人家早已闭门熄灯,想找个帮忙的人也没有,想找辆出租车更是不可能,叫120从海宁赶来也要半个多小时,时间恐怕也来不及。怎么办?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看着妻子在床上痛苦地呻吟,黄某的丈夫想到了“有困难找警察”,想到了110。于是,电话接通了。派出所值班民警小徐不由分说,立即跳上警车。仅3分钟的工夫就到了亭子桥18号楼下。小徐跳下车飞奔到楼上,与黄某的丈夫一起,将病人抬上了警车,直奔周王庙卫生院。据医生说:幸亏及时送到医院,如果病人再晚来一步就有生命危险。苏醒后的黄某感激地对民警说:“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你们总是第一个来帮我们。”
N记者 方定成 通讯员 许 琦
南湖警方经过近一年的艰苦侦查,侦破了程某等人以牟取非法利益为目的,参与安徽某农业科技开发公司“仙健”牌系列保健品,经营数额达140余万元的非法传销案件。10月10日,嘉兴市南湖区人民法院一审对犯有非法经营罪的程某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六个月,并处罚金20万元;同案犯羊某被处罚金8万元,并没收两人的全部非法所得。
诱人的推销广告
你想发财吗?只要你买本公司价值660 元的1单产品,即可成为会员,并获得1个序号,每个序号中卖出2单产品获赠产品1份,亦可折价370元返利,返利以4次为限;一次性购买公司产品30单(30单合计19800元)即成为“二级加盟店”,取得推荐他人成为“二级加盟店”的资格,并可依据“卖二赠一”活动获取产品或返利。 每推荐3个“二级加盟店”即取得“一级加盟店”资格,可获取一次性3000元奖励,并通过下属“二级加盟店”新增营业额获取每单20元的批发利润,及再下一层次的“二级加盟店”新增营业额获取每单12元的人销利润。
这是去年3月,安徽某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口头流传到我市的既复杂又诱人的广告。
“我们的钱都打了水漂”
去年上半年,受害人陆续到南湖区公安分局经侦大队反映本市的程某和羊某在进行非法传销活动。由于大多数人都是程某和羊某的亲朋好友,又看到传销获利丰厚,赚钱心切的他们纷纷将资金投入到传销活动。刚开始时,他们尝到了甜头。
为了赚更多的钱,他们加大了“投资”,结果所投入的资金一去不回,少则几千元,多则数万元,大部分都被安徽某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以及传销顶端人员所占有和挥霍。一位受害人懊悔地说:“我以为通过传销真的能赚大钱,便将家里5万多元钞票全都投进去了,结果只拿回3000多元,其余的钱都泡汤了!”
艰苦侦查水落石出
去年6月,南湖警方对此案高度重视,迅速开展立案侦查工作。由于该案涉及人员众多,分别分布在安徽、湖州、杭州以及嘉兴各地,并且对公安机关的侦查取证心存顾虑,给侦查取证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与困难。侦查员经过一年的艰苦工作,辗转多地,终于查清了事实。
去年3月初,程某从他人口中得知安徽某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正在开展一项以投资购买产品取得资格,并通过发展人员获取利益的非法传销活动。当程某得知参加这样的传销活动能在短期内发财致富时,毫不犹豫地参加了这家公司的传销活动,并取得推荐发展他人的资格。
程某为了尽快获取钱财,去年3月至4月,出资19800元购买了安徽某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产品,取得推荐发展资格,之后到嘉兴、湖州、杭州等地推荐发展人员积极从事此项非法传销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发展参与传销人数达50余人,非法经营数额达140余万多元,非法获利15万余元。
已经退休的羊某曾是我市某公司的领导,在程某的积极推荐下,羊某也成了安徽某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传销员,并同样取得推荐发展资格。羊某用同样的手段滚雪球一般发展传销对象,并先后发展了传销人员20多人,并将发展人员款项及资料交由程某转交上层传销人员。羊某从中获取非法利润近5万元。
空壳公司制造传销骗局
南湖警方通过深入细致的侦查,发现本起传销骗局的制造者是安徽某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实际为有名无实的空壳公司。该公司所印制的精美宣传广告具有煽动性内容,同时在公司设立的互联网网页中给自己加封子虚乌有光环,在全国各地范围内以传销形式非法揽钱,上当受骗者不计其数。该公司的有关责任人现因涉嫌集资诈骗等犯罪正被当地公安机关查处。
警方提醒 :传销本身具有极大的欺骗性和危害性,传销组织人员往往打着“新经济”、“直销”、“营销”等口号,以传人头、传商品、“加盟店”、“互联网基金”、“新营销”、“促销”等形式,蒙骗广大群众,危害经济秩序的健康稳定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2005年8月23日,国务院第444号令更是以行政法规的形式颁布了《禁止传销条例》,明确规定了传销活动的非法性。公安机关提醒:参与传销的人员行为本身具有违法性,其行为不受法律保护,其中情节严重的参与者更会受到法律严惩。
王牌家族群聊记录曝光,沈腾土味表情包太喜感,众人微信名亮了
综艺《王牌对王牌》第四季收官。在王牌对王牌中,王牌家族爆出了各自的微信名,其中沈腾叫大师烤拉,贾玲也先自曝了自己的微信名和微信头像,微信名叫做“大碗”,沈腾也在旁边给贾玲强行解释了一番,这个“大碗”,一是有着“大腕”的谐音,二是有着多吃多占的意思,惹得贾玲在一旁连连表示“够了够了”。这个名字真的很接地气,而且很符合贾玲的形象。关晓彤叫关小懒猪,花花的微信名是一个句号。其后,《王牌对王牌》官方微博爆出了王牌家族群内聊天记录,内容如图所示。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沈腾一露面就来了一个土味的表情包,从截图来看,应该是两个大姐斗舞的动图,这个动图的风格也是很符合腾哥了,真是充满喜感。有沈腾和贾玲这两个活宝在群里,相信群里一定会非常热闹吧。网友在官微下表示找到了不少聊天记录中的亮点。
这一季节目收官视频中,花花表示这一季把四个人凑到一起,很像爸爸妈妈带着一个傻儿子和傻姑娘。确实,沈叔叔和贾玲带着“傻儿子”花花和“傻姑娘”晓彤带给了我们很多欢乐与温暖。让我们能在每周五一起开怀大笑。这一季节目收官,四人均发微博表示感恩和感谢。
这一季,像是一个大家庭,大家莫名的气场合。也让小编看到了不一样的花花和晓彤。小编很期待下一季。你呢?
好了,今天就分享到这里了,感谢大家的收看,如果有什么想法,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哦!明天我们再见,喜欢的记得点赞或者是分享出去哦!
老沈这个叫法,只是因为对方年纪大,地位也平等,所以叫老沈。而沈老,说明你尊敬他,他的地位可能较高,年纪也可能挺大的。
沈浩死因尚未确定——独居小岗6年,日夜不关门
一、挨打书记
让村民有事就来找,要“干实事”,“办公室、宿舍,都行,我不关门———沈浩召集全村大会声明
昨天被同学接到县城去吃饭,埋怨我怎么会去小岗,去哪都比小岗强,小岗太难搞了,若搞不好,更不要说出成绩了,不出问题就好了。———沈浩日记2004.2.2
沈浩很“窝囊”,他在小岗村当支部书记没几天,就被当地人打了。
作为当地首位省级“空降兵”,沈浩已经在安徽省财政厅干了18年,依然是主任科员。2004年2月,他被要求去凤阳县小岗村任职,任期3年,有朋友闻讯惊呼:看来你官运没有,霉运充足,那里的村民可是“见官大一级”。
小岗村的村民被认为“中国最牛村民”。几乎每个当年在生死状上摁下手印的大包干带头人家里,都挂着与国家领导人的合影。一名带头人的儿子工作被调动,他质问村干部,“这事,中央领导人可知道?”更麻烦的是小岗村经济发展缓慢,无工无商,种地靠天,人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集体欠外债4万多;从1993年起,挂职干部就“跟走马灯一样”,还来过一位公安局副局长,可“村情复杂”加经济落后,无一人连任过。
沈浩来小岗报到第一天,村民们盯着这个文文弱弱、见人就笑的新干部,寻思———公安局长都镇不住,他能镇得住?能搞得好?
上任没几天,沈浩在村口被几个醉汉围堵住,上前就是几拳,他边护着头边喊,“住手!我是小岗村新来的支书!”他结果仍然被揍得鼻青脸肿,人家喊:“打的就是你新来的书记!”就任第一个半年,沈浩被打了三次,对方警告他,从哪来滚哪去,我们要“岗人治岗”!
新来支书显得很“窝囊”,他首先找到派出所,劝把拘留起来的打人者给放了———“还是孩子,不懂事嘛。”沈浩请健在的12名带头人到县里吃了顿饭,逐个递烟。
沈浩窝囊不窝囊?安徽作家温跃渊是沈浩的忘年交,他可不认为沈浩窝囊———老沈的法宝就是“实诚”加“实事”。
新支书挨了打,不叫冤,还召集全村大会,让村民有事就来找他,他要“干实事”,“办公室、宿舍,都行,我不关门,睡觉也不关”。
村民将信将疑,将了他一军———小岗眼下有两大难:村里还有一段路难行,要修;某两个村里强人长期占据公家财产,得管。
沈浩说行,就先抓这两样。修路的50万是他从“娘家”省财政厅要来的。对外招标50万不够,一位大包干带头人提议自己干,沈浩采纳了,组织村民自己动手,按天结算工资,包吃饭。
起初,村委会组织力度不够,一些岗位上的活没人干,沈浩拉水泥回到小岗晚了,赶去吃饭时,却没有一个人给他让座,饭菜全吃光了。一天傍晚,临近收工,一车搅拌好的水泥运到,卸在路上,怕泥浆凝固了不好用,沈浩一声不吭,双手一伸,开始捧水泥,大家看傻了,回过神来也纷纷效仿支书。
1.2公里的水泥路,只花了26万元不到。剩余的24万多元,沈浩用来刷新村口的牌楼、围墙、党员活动室,修复了荒废多年的自来水和广播电视设施。村民每人还得了1000元的劳务费。
第二件事最棘手。村里两名强人长年各自占了村里20间房屋和推土机,此前,几任书记也想要回来,未果。
沈浩首先设计要回被占房屋,将其改造成消防队和民兵连,挂上“军事重地,闲人莫入”。然后对簿公堂,要回推土机。沈浩在小岗民望陡升。
村民关正银回想这段过往,仍激动不已,“这下可好,大家都愿跟着沈书记好好干,谁不想好好过日子啊?谁还想斗,自个儿斗去!”
二、意外死亡
沈浩的意外死亡,经公安部门现场勘验初步判断为猝死,而具体原因还在进一步的调查之中。
官方发布的消息,始终回避沈浩的死因。根据各种途径得来的消息,沈浩的死因有3种版本:一是因喝酒而猝死;二是沈浩心脏不太好,积劳成疾而死;三是因工作压力过大。
同事:沈浩心脏不太好
据当地村民反映,5日上午,沈浩连续接待了3批前来洽谈投资的客商,喝了大量酒。大部分网友因此把沈浩的死归于「喝酒」,并对「酒桌上办事」的现象提出了强烈的抨击。
名为「花铺廊」的网友直指现实:「这也是工作一部分,年年在酒桌牺牲的同志前赴后继啊。工作就是喝酒,喝酒就是工作,现在谈事情,最后拍板的时刻就在酒桌上。」
不过,小岗村党委副书记赵家龙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今年4月,沈浩曾参加一次体检。体检后,他向同事透露,心脏不太好」。赵家龙透露说,沈浩一直忙于日常工作,对体检结果并未重视。
三、专家:社会应该反思
另外,去年,沈浩曾表示,在小岗村工作社会关注度高,压力的确比较大。沈浩认为,小岗要充分利用「品牌资源」争取外援,但是又不能靠在政治资源上「吃老本」。
尽管沈浩的死因还没有确定,但从媒体的报道来看,沈浩的猝死可能与积劳成疾有一定的关系。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主任党国英不禁感叹说:「这个社会应该反思!」
沈浩平时的工作非常繁忙,有时因过于繁忙,他甚至连晚饭都不吃。对此,党国英说,村干部的工作主要是创造一种环境,创造老百姓与市场投资商接触的一个平台,而不应该把所有的事情都交给村干部
2009年11月6日凌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离世。胡锦涛在批示中,对他的去世表示沉痛悼念,对他的亲属和小岗村村民表示亲切慰问。
一名最基层的农村干部,为什么得到总书记如此的关注?
2009年11月6日凌晨,一名普通的村干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离世。得知消息,胡锦涛在批示中对沈浩的去世表示沉痛悼念,对沈浩的亲属和小岗村村民表示亲切慰问。
一名最基层的农村干部,为什么得到总书记如此的关注?记者走进小岗村,倾听了一名共产党员、村干部殚精竭虑为人民的感人故事……
2009年隆冬。一场隆重的葬礼在小岗村举行。几天前,一封在一夜之间落满67位小岗村农民红手印的“请愿书”递到上级组织和家属手中——请回沈浩同志骨灰。一块高大的黑色墓碑被立了起来,上书:“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同志之墓”。
1978年初冬,小岗村十八条好汉冒着“坐牢杀头”的风险按下的红手印,掀开了中国改革的序幕。如今,那张“生死契约”已平静地躺在中国国家博物馆。31年后,朴实的小岗村人为请回一位普通村干部的忠魂,再次庄重地按下红手印。
四、2006年,98个红手印让沈浩留任
2004年2月,沈浩被安徽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选派到小岗村担任村党委第一书记。一个多月,沈浩把全村108户跑了两遍,摸清了小岗的家底。
修路——沈浩干了来小岗的第一件大事。修路的日子,沈浩天天泡在工地上。3个多月后,路修好了。一算账,整整省了20万元,全村劳动力每人挣了1000多元工钱。
不久,沈浩又干了件大事——保护村集体财产。属于村集体的20多间房屋被几户人家强占,多年无人敢过问。沈浩不怕难,敢碰硬,钉子户终于被拔掉。
2005年秋天,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召开,胡锦涛在会上用20个字为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沈浩苦苦求索,从书本中找思路,从实践中学范例,心中渐渐明朗:开发现代农业,发展旅游业,招商引资发展村级工业。优质养殖示范区办起来了,种植双孢菇的创业大学生引进来了,小岗钢构厂等企业也开始生产了,村民们的农家乐旅游服务启动了……沈浩还争取到有关部门的支持,开辟了直通合肥的长途汽车线路,创安徽全省由一个村发往省城班车的先例。2006年春节前,26户住房比较困难的农民都住进了160平方米的两层楼房。
三年任期一瞬即至。2006年秋天,村民们一合计,带着一封按下了98个红手印的信找到省委组织部和财政厅,“小岗村人舍不得他,小岗村需要他,离不开沈浩……”最终,沈浩选择了留下。
五、2009年秋,186个红手印再留致富领路人
2008年9月30日,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前,胡锦涛来到小岗村考察。当得知沈浩是由村民自发按手印留下来连任的村干部时,总书记鼓励沈浩说:“群众拥护你,这是对你最大的褒奖!”沈浩在日记中写道:“总书记到小岗来,对我们是荣誉,更是动力,小岗村是农村改革发源地,要不断创新。”沈浩带领村“两委”班子,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拟订了小岗村新农村建设规划。
小岗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2009年1月8日,小岗村与“美国GLG集团”、“从玉菜业”、“瑶海”、“天下一碗”签下四份投资大单。GLG集团要在小岗建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项目马上要开始建设,地面必须平整。时间只有5天,最大的难题是迁坟。4月12日,村“两委”开会,挨家挨户动员。4月14日,村干部带头锯树、迁坟,第二天,村民们全动起来了,最多的一家迁了12座祖坟。
204座祖坟在预定时间全部迁完。“大包干”带头人、村委会副主任关友江说:“沈浩在小岗的6年,是村里发展最快的6年,是大家受益最大的6年。”2008年,小岗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600元,是2003年的2.87倍,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2000多元。
沈浩还有更远的宏图大愿:完成小岗村新农村建设规划;下属农工商、物业管理、文化传媒等几大分支的小岗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开始运作;小岗村要用3年时间争取上市……
2009年秋天,第二个三年任期又要到了。想留,小岗村的父老乡亲让他牵肠挂肚。想走,离家6年,太长了……90岁的老娘让沈浩牵挂。第一次决定留任后,沈浩就把女儿沈王一送到了老家萧县读寄宿中学,让沈浩牵挂。妻子王晓勤盼望着夫妻早日团聚,不同意沈浩留任。沈浩耐心劝慰:“让我再干3年吧,让大家富起来。”“沈书记!走,还是留?”红手印,还是红手印!186位小岗人要留住他们致富的领路人。 2009年冬天,67个红手印把第一书记永远留下。
沈浩在去世前的10多天曾给人说,胸口最近总有点不舒服,哪天用B超检查检查。“心力疲倦、口干舌燥、浑身无力、特别累……”这些词在沈浩的日记里频繁出现。
2009年11月5日,沈浩陪同来小岗考察的三批客人。中午,略饮薄酒。下午3时许,累了几天的沈浩说:“我回去睡会儿。”然而,这一睡,他就再也没有醒来。“让沈书记留下吧!”小岗人这次下了决心。数以千计的群众送别沈浩最后一程。就在葬礼几天前,一封在一夜之间落满67位小岗村农民红手印的“请愿书”递到上级组织和家属手中——请回沈浩同志骨灰。
小岗村的男女老少们迎候他们的沈浩书记。72岁的“大包干”带头人严立坤拖着病躯,让家人搀扶着,要看沈浩最后一眼:“沈书记他人好、干得也好,我要来送送他。”“孩子啊,我们接你回家……”“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记得曾在一次会上问:“沈浩,你给我们说个实话,到年底,你还愿意留下来吗?”“只要大家欢迎我,我愿意一辈子留在小岗!”一语成谶,却在顷刻间应验。
信念如山,真情不改,“红手印”印证了你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六、“蔫人出豹子”
小岗村几十年来没有发展起来的原因在哪里?还不就是根子在干部,没有一个真正好的带头人。所以,要敢于执行,不怕邪气。———沈浩日记2005.10.1
沈浩给村里的人的感觉是,不强悍,“蔫蔫的”,但当地有个说法———“蔫人出豹子”,老实人做出大事来,那是硬得很。
小岗村最难的事,不是村里头的路,而是连通凤阳县城之间的大路。修路前,县城到小岗要绕行二十多公里,颠簸近两小时,下雨天更难走。修这么长的一条路,没上千万根本拿不下,于是修路这事就在当地成了“老虎”。
沈浩硬是要打这个老虎。他千磨万磨,终于逮着个好机会,争取到了上级的支持。京沪铁路刚好通过他们这里,修路搭桥得要火车停下来。凤阳县委书记马占文回忆,沈浩为这事上了好几趟北京,为了说服交通部与铁道部,他还带上几名大包干带头人做“活名片”,半年后,铁道部终于下批条,在快速通道高架桥合龙时,京沪铁路史无前例地停运40分钟。2004年底,中央政府发布文件,宣告将增加对“三农”的投入。沈浩想尽千方百计,筹集资金,为全村122户村民都盖起了二层新房。“老机关”沈浩自己也在发生着静悄悄的变化———在同事、财政厅办公室副主任江永泓眼中,沈浩喜欢“拿娘家的”———整天在盘算着打财政厅里的东西。每次回到厅里,他就缠着服务中心主任,机关几乎所有淘汰品都被他弄到了小岗,包括桌椅、垃圾桶、茶叶、一次性纸杯……
一位同事曾顺路到小岗看看,他惊讶地发现这个在厅里沉默呆滞的同事,在小岗村“充满活力”,好像农民到了熟悉的庄稼地———沈浩在村里随意走走,遇到村民就拉呱(方言,聊天),把点着的烟娴熟地卡在嘴皮与牙齿之间,边抽边拉呱;到人家里串门,家里女人赶紧搬椅子去时,他早已拍拍门槛的灰,一屁股坐下了。
对于尚健在的12位大包干带头人,沈浩打点得点滴不漏。村里办养猪场,他让擅长养猪的严金昌当了场长;严学昌一家想搞运输,他去帮跑客运站许可证与无息贷款;小岗建新区,他给那位退了20间房的带头人优惠批了地;他连哄带“骗”,强拉上两位有矛盾的带头人一起吃饭喝酒,这一“奇观”让凤阳县领导惊叹,“沈浩,你行啊!”作家温跃渊说:“沈浩来小岗是来对了,这里才是他施展才华的福地。”
七、“种草干部”和“植树干部”
我总是想小岗村这是一块金字招牌,二十多年都没能发展起来,这次我来对他们来说又是一次机遇……———沈浩日记2006.12.1
小岗与南街村、华西村、大寨村等列居“中国十大名村”,沈浩却高兴不起来,他曾对温跃渊说,“论经济实力,小岗在全国恐怕要排在150名之后。”有人曾将下派干部形象地喻为两类,一是“种草”干部,但求立竿见影;一是“植树”干部,着眼长远发展。沈浩始终考虑用“植树”的方式改变有改革基因的小岗村———“铭记改革的最好方式是深化改革”。
2006年,沈浩带大包干带头人到大寨、南街、华西等名村考察。回来后,他很兴奋地跟几个带头人商量,效仿南街模式,办“农业合作农场”,即将全村土地收为集体所有,规模经营,农民享受年底分红。
一年后,沈浩任期结束,当年被评为省优秀下派干部,并被省财政厅提为副处。几个大包干带头人以当年摁手印的方式,向省委组织部申请留下沈浩。严宏昌是发起人,他说这是顺应民心,“能给小岗带来这么多好处,能获得80%村民的拥护,沈浩是第一人。”沈浩留了下来,妻子王晓勤气坏了,她回忆说:“他知道我很生气,拼命劝我,回省财政厅也就当个副处,在小岗当一把手,带劲多了!”下一个任期,沈浩开始排除众议招商引资,要办企业,不但要办,还要办大,办成区域中心、全国中心。“不能让小岗这块金字牌子白白浪费了。”他在日记中写道。
沈浩越来越频繁地在外面忙招商引资。这名副处级村官,自然无法避免中国基层干部“干酒引凤”的场面规则。
沈浩酒量不小,但他的真诚和热切,更让人难以推辞。
每次出去商务谈判,沈浩总是穿得西装革履,从不迟到。一天晚上六点,对方临时和他约在距小岗村10公里之外的地方,七点见面。当时,沈浩正在吃饭,匆匆扒了几口,开车就走,提前两分钟出现在客商面前,当晚,双方达成合作意向。
截至2009年,美国生产高端甜菊糖、燕麦片等产品的GLG集团已在小岗落户,计划投资15亿元人民币;广东从玉菜业也与小岗签署协议;此外,全国村官培训中心与配套酒店也在洽谈之中。
八、生前最后一个月
我为小岗村用我最黄金的岁月,做了我应有的贡献,今天发生的一切,让我感到较困难耐,但我甘愿担当……———沈浩日记2009.10
去世前一个月,沈浩陷入来小岗后的最大危机。GLG在小岗征地4300亩,土地每亩一次性补贴一万二千四百元,征地加迁祖坟,须在十天之内完成。一些村民有疑虑,纷纷找沈浩质问,有人甚至在地里睡,不让推土机过。
据一些村民回忆,沈浩走家串户做工作,喉咙嘶哑地喊,一定要让企业优先解决小岗人的就业问题,争取小岗获得企业股份,为村民谋福利。“当时大家被怔住了,就算沈书记做不到,我们也不忍心,他多不容易啊!”一村民说。
那段时间,沈浩曾在日记里用超大字体写道,“我为小岗村用我最黄金的岁月,做了我应有的贡献,今天发生的一切,让我感到焦困难耐,但我甘愿担当……”村民关正银说,支书不是神仙,并非全能,他哭过几次,哭完又投入工作中,生前最后一个月,“脑袋一直崩得紧紧的,走路也在想问题”。
土地征用与祖坟迁移如期完成,GLG答应沈浩,企业全面启动后,招工优先考虑小岗人,尤其是失地农民;同意将企业上市后30%的股份分给小岗。
征地风波后,沈浩第二任期即将结束,大包干带头人再次集体摁手印挽留沈浩,这回摁下的手印升至186个。
村民们看得出,沈浩也想留,但来自家庭的压力巨大。10月6日,他曾带妻子王晓勤到小岗参观,兴致勃勃地向她介绍,“看!这是我修的路,还有那广场、那村委会。那块空地,以后将是一家大企业!”可王晓勤不看,连车都没下,她明白丈夫的意思,“只要我松口附和他,他就会得寸进尺说服我,让他留下。”每次通电话,王晓勤都会听到丈夫兴高采烈地“吹嘘”自己在小岗干得怎么好,她却听得来气,这不是她想看到的“进步”,且沈浩最后的三年,在家的时间不到20天,这叫什么日子?
六年来,唯一一次让她激动的是在《新闻联播》上看到丈夫和总书记站在一起的画面。绝大多数时候,她总在女儿面前“臭”他,“不好好学习,考名校,以后只能混成你爸这样。”沈浩尴尬地笑笑,说,“你不懂……”女儿沈王一眼中的爸爸陌生而不解人情,她不明白爸爸在小岗怎么就那么能干那么受欢迎。爸爸难得回家一次陪她,却是饶有兴致地带着她去看革命烈士纪念馆;爸爸去美国考察,给她买了双耐克鞋,鞋子竟然是39码的。
还有一次,父亲到萧县的寄宿制中学看她,由于工作原因晚到了,看女儿一直闷闷不乐,这个四十多岁的男人突然在草坪上笨笨地翻了几个跟斗。
沈浩的死很突然,2009年11月5日,沈浩接待了三批来考察合作的客人,下午三点多才休息。回去后,睡下就没再起来。
王晓勤在整理丈夫的日记时,发现了丈夫的许多“秘密”———沈浩几次被打,却从没告诉过她,他跟她说的从来都是“你丈夫怎么怎么能干”;沈浩为村里的开销垫付了23万多元,至今没有报销;沈浩为村里一位孤寡老人支付了几千块医疗费,还为他修房子;沈浩多次给村里的困难户送钱,一次就是600、1000……
这让前来收拾遗物的妻子既心疼又伤心,“他连自己都不要了,整个人都融到小岗去了。”沈浩死前不久,她曾下过“死令”,再留小岗,这辈子也别想回来了!丈夫笑呵呵地说,好好。
一语成谶,他真的没再回来。
九、沈浩的另一面
采访沈浩的妻子王晓勤是最让我意外的。此前在小岗,所见所谈都是沈浩的好与伟大。村民关正银与我聊天一个多小时中,还三度落泪,说沈浩“什么都好,一点恨头都不给人留”,如今走了,“村子空荡荡的,心里也空荡荡的”。
在合肥集体采访王晓勤时,这个心直口快、直接得有些刻薄的女子当着众记者的面埋怨丈夫———六年了,他回家的时间有多少?尤其是后三年,回家时间不到二十天。
他心里装得下小岗,怎么就装不下我们母女俩?
他在小岗受人爱戴、做得好有什么用?还不是一个乡下干部?
他脑子到底是怎么想的?家庭环境那么好,住得那么舒服,也不缺钱,他偏偏要到那个黑乎乎的地方住六年!
王晓勤的数落没有逻辑,想到哪说到哪,边说边不停地掉眼泪。在坐的记者,包括我,也被感染得不停地擦眼睛。在她数落完沈浩,记者提问时间时,前两分钟竟无一人回过神来提问题。
其时,在被这个场面感染之余,一种交织着意外、同情甚至些许反感的复杂情绪在我心底翻腾。这绝不是一个典型的“典型人物”的妻子形象———温柔、宽容、隐忍与理解。王晓勤不能完全理解沈浩对小岗的付出与理想。
那么,小岗之外的“完人”沈浩,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要执著于那个在妻子看来卑微得不值一提的理想?
私底下,我提出去她家,王晓勤爽快的同意了。
沈浩的家处于合肥市市中心,黄金地段。
她带我上楼去看沈浩的书房。这是家里最大的屋子,门是两扇对开的。房间设计很别致,房间从右至左依次是高及天花板的书柜、书桌、床、浴缸。
“这都是沈浩自己设计的,”王晓勤说,“他以前是个很有生活品位的人,到了小岗,又变回农民了。”坦白说,我对“城市人”沈浩的品位确实很吃惊,在村民眼里的“农村人”沈浩,拍拍门槛上的土,直接就往地上坐;饿了、渴了,顺手拿起桌上吃喝到一半的碗杯,草草地往嘴里扒;对村民递过来两块钱一包的烟,总是乐呵呵地抽一支,吧嗒吧嗒地抽起来,边抽还能边说话,绝不掉下来,像小岗人一样……
王晓勤掀开床罩让我看下面的床垫与电热毯。在小岗沈浩的宿舍,我也曾做过这样的举动,下面没有电热毯。
我告诉她,她又开始哭起来,“我以前也过过苦日子,可现在过得舒服了,让我回到从前,再也不可能了。可沈浩怎么能够,从富到穷,和从穷到富一样容易呢?而且,我看他是彻底融进去了……”我看着这个极真实的中年女子,无厘头地想起那部热播全国的电视剧《潜伏》,余则成起初为了恋人投奔共产党,却被分配与一个完全志不相投的陌生女子假扮夫妻十余年,周旋于上司、同事、情报、“妻子”、豪华生活与诱惑之间,斗志不移、理想始终。
拿沈浩与余则成相比的确有些无厘头,以王晓勤联想到翠平更是有所不敬。但是,沈浩与余则成有一点是完全一致的,那便是对自己所选的事业与信仰的忠诚。他们各自身边戏剧性的反差与冲突,更丰富、凸显了他们内心信仰的强大与坚贞。
做人如斯,不得不敬。